1887

OECD Multilingual Summaries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

Summary in Chinese

Cover
请在此阅读整篇著作:
10.1787/eag-2012-en

2012年教育概览

中文概要

  • 教育概览:经合组织教育指标是反映全球教育状况的权威信息来源,准确而最具相关性。它提供经合组织三十四个成员国及一些G20非经合组织成员国教育系统在结构、资金及教学成绩等各方面的数据。
  • 本期教育概览包括140多个图表、230个表格、十万以上数据,反映教育机构产出、教育对各国的影响、教育财力与人力投资等关键信息,教育准入、参与及进步,学习环境及学校组织等情况。

总结全球衰退,展望未来前景

一段时间以来,全球教育及经济形势在两大关键变数刺激下经历着快速转变。首先是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新动力,激励人们通过教育提升技能,也激励各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标。与前者密切相连的第二个现象是全球高等教育的爆炸式增长,给千百万人增加了机遇,全球受过高教的人才大军大幅增员。

2012年教育概览在审视这些背景时也关注着另一个重要变化,即2009至2010年的全球经济衰退。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教育水平怎样高,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能完全免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同时研究也显示,教育水平较高能使经济及劳动市场面临极其严峻的财政状况时也具备不凡的抵御能力。

教育的经济惠益

在最基础一级,增加教育显然能帮助人们在经济衰退时期避免失业保住饭碗。例如从2008年经济下滑开始至2010年,经合组织各国未受过高中教育者的总失业率平均从当时已经很高的8.8%上升到12.5%,受过高中教育者的失业率从4.9%提高至7.6%。反之,受过高教者的同期失业率依然低得多,从3.3%上升至4.7%。对经合组织各国总体而言,2010年受过高教者的失业率与受过高中教育者相比,男性大约低三分之一,女性低五分之二(指标A7)。

此外,受过高等教育者与教育程度较低者的收入,在全球经济衰退期间不仅差距依然巨大,而且变得更大。2008年在经合组织各国受过高教与未受过高教者相比,男性工资平均要高58%,2010年该差距提高到67%。同样,2008年受过高教的女性工资比仅受过高中教育的女性平均高54%,2010年该差距扩大到59%(指标A8)。

这些数字说明,尽管经济下滑的负面影响是普遍的,但全球经济及教育形势的广泛变化对教育水平较低者产生的影响更大。在过去十年里,经合组织各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比例从2000年的22%提高到2010年的31%(指标A1)。尽管高文化水平劳力的供应大幅增加,而且2008年后市场情况不利,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仍在继续收获经济惠益。这说明即使在全球经济衰退时期,经合组织各国知识型经济对高技能人员的需求也在继续增加。

只要对高水平技能的社会需求继续存在,无论是从短期或长期来看,获得高等教育都将带来丰硕的惠益。2012年教育概览估计,经合组织28个成员国平均而言,在初始教育阶段获得大学文凭与高中文凭相比,除去相关成本,男性可增加的长期个人经济收益略高于16万美元,女性约11万美元(指标A9)。

纳税人也认识到用公共资金帮助人们接受高等教育会有良好回报。平均而言,经合组织各国每支助一名男性大学生将会因所得税增加及其它节约而获得近10万美元的净利益,是所投入公共资金的近三倍。支助一名女性大学生的公共财政净回报是投资额的约两倍(指标A9)。当然教育产生的公共私人利益远不仅在于经济方面。2012年教育概览发现提高教育水平与预期寿命延长、投票率提高、更支持少数族裔平等权利等现象也都相关(指标A11)。

确实教育投资能给个人及社会带来巨大利益,这个事实能帮助解释2012年教育概览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在经济衰退的2009年,许多经合组织国家的公共私人教育投资却有明显增加。2008年至2009年,有统计数据的31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24个国家政府、企业、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各级教育综合开支都有增加。这是在其中26个国家以GDP衡量的国民财富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指标B2)。经合组织各国2005至2009年各级教育机构的学生人均开支也平均增加了15%。同期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人均开支平均增加了百分之九(指标B1)。

教师薪酬一般是教育开支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人均开支的最大组成部分。在有统计数据的国家中,2000至2010年按学生人均计小学教师的薪资成本平均提高了三分之一,初中教师薪资成本平均提高四分之一。2000至2010年按学生人均计教师薪资成本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教师薪资和班级的估计规模。有统计数据的国家平均而言,2000至2010年小学教师工资增加了约16%,初中增加约14%,而班级规模在小学一级缩小了14%,初中一级缩小7%(指标B7)。

2012年教育概览也给出了教师队伍老龄化的事实依据。在有统计数据的国家,1998年至2010年中学教师中5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平均从28.8%增加到34.2%(指标D5)。在因教师退休师资大幅减少而学龄人口维持甚至增加的国家,政府必须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增加师资培训计划,必要时为改行入门人员提供变通的资历认证渠道。

教育参与方的变化

尤其在财政拮据的时期,各国必须在分配有限资源时做出明智的选择。2012年教育概览提请注意各国已获得显著进展的几个方面,也指出未来须继续关注的若干领域。例如在儿童幼教及关爱方面首次发布的指标(指标C2)显示,各国在扩大幼儿入学方面获得了喜人的巨大进步,这个问题近年来在各国教育政策议程中日显重要。在有统计数据的经合组织成员国中,三岁儿童的幼教入学率平均从2005年的64%提高到2010年的69%,四岁儿童从2005年的77%提高到2010年的81%。经合组织所有成员国中四分之三以上4岁儿童受到幼儿教育,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多数儿童的教育启蒙年龄现已远远早于5岁。幼儿教育有助于提高今后的学习成绩,发展幼教可为今后青年人掌握日益重要的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中女性的参与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如经合组织各国有望在一生中进入大学学习的妇女比例平均从2005年的60%提高到2010年的69%,而男子比例同期从48%提高至55%(指标C3)。而且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女性所占比例在经合组织各国现已平均达到59%(指标A3)。尽管仍需努力促使更多女性进入工程、制造、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学习并提高她们本科以上文凭的持有比例,迄今为止的进步是令人鼓舞的(指标A4)。

此外,在经合组织各国高校入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一倍。从绝对数字看,来自中国、印度及韩国的留学生最多。全球约77%的外国留学生在经合组织成员国入学。澳大利亚、奥地利、卢森堡、新西兰、瑞士及英国大学中的留学生高达10%甚至更多。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丹麦、爱尔兰、卢森堡、新西兰、瑞典、瑞士、英国及美国的高级科研计划中也有20%以上人员是外国留学生(指标C4)。

另一方面,经合组织成员国如何提高对所有学生的教育公平及机遇,无论他们来自何种背景,依然是个挑战。例如2012年教育概览的结论指出,在大量同学来自于低教育水平家庭的环境中,移民学生的阅读成绩会受到特别不利的影响(指标A5)。

同样,决策者应注意到经合组织各国15至29岁既不在业又不在校学习或不在接受培训的所谓三不在青年人数,经过几年下降后,又于2010年增至16%高峰(指标C5)。虽然此类人群的数量变化有若干影响因素,但在许多经合组织国家这一增加反映全球经济衰退给青年人带来的困境尤其严重。经合组织2012年就业展望报告的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在若干经合组织国家中已达警戒线,各国必需研究各种措施,如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增加非正式教育培训机会等,促使这个关键年龄组的人们获得生产性就业。

同样,在一个越来越需获得高等教育以确保顺利进入就业市场的时代,许多经合组织国家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改善家境较差青年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2012年教育概览发现,因父母教育背景不同,青年人在获得高教机会方面有巨大差异。经合组织各国平均而言,来自低教育水平家庭的青年获得高教的机会比此类家庭所占人口比例低一半。而父母至少有一人获得高等教育文凭的青年能进大学的机会是此类家庭所占人口比例的几乎两倍(指标A6)。

最后,由于世界经济变化对国家和个人都会产生影响,各国应注意在提供适当公共教育支助和要求学生及家庭负担某些费用两者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正如先前给出的数据显示,在许多经合组织国家学生及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比例一直在增加(指标B3)。因为个人可从教育中获利匪浅,这种方针一般而言是合理的,但也可能导致某些情况下个人会在升学过程中遇到很大经济阻力,在若干经合组织国家寻求更高教育机会的人目前就面临着这种情况(指标B5)。这种阻力反过来也可能妨碍国家实现其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的目标。

© OECD

本概要并非经合组织的正式译文。

在提及经合组织版权以及原著标题的前提下允许复印本概要。

多语种概要出版物系经合组织英法双语出版原著的摘要译文。

由经合组织在线书店免费提供 www.oecd.org/bookshop

如需更多信息,请与经合组织出版事务及通信总司版权及翻译处联系 [email protected] 或传真: +33 (0)1 45 24 99 30.

OECD Rights and Translation unit (PAC)
2 rue André-Pascal, 75116
Paris, France

请访问我们的网址 www.oecd.org/rights

OECD

请在OECD iLibrary 阅读完整的英文版本!

© OECD (2012),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 OECD Publishing.
doi: 10.1787/eag-2012-en

This is a required field
Please enter a valid email address
Approval was a Success
Invalid data
An Error Occurred
Approval was partially successful, following selected items could not be processed due to error